, ,

Matte Painting – 奔向戰爭和回歸

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英語) 简体中文 (簡體中文)

Matte World Digital © 2002

“我們的營房上方有一個牌子:’這次旅行真的有必要嗎’?”

Lou Lichtenfield, matte artist and WW II B-17 bomber pilot

1941年12月7日日本轟炸珍珠港後,美國參加了對軸心國宣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是美國最後一次全面戰爭,這場衝突要求在國內做出犧牲,並支持在國外冒著生命危險和流血的士兵。

好萊塢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創作打動愛國主義覺醒者神經的熱血沸騰的真人電影到製作為新兵作戰做準備的特效動畫訓練片。但是,電影製作人也不得不應對國內的物質短缺,特別是建造佈景所需的基本材料的稀缺,這使得啞光(Matte Painting)繪畫對製作的成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Thirty Seconds Over Tokyo (1944)

在珍珠港的災難和早期一連串的軍事挫折之後,美國的士氣需要一場勝利。當吉米-杜利特爾(Jimmy Doolittle)上校,一位前特技飛行員,指揮了1942年對日本心臟的空襲時,它得到了勝利,這是一次大膽的海上演習,16架B-25轟炸機從 “大黃蜂 “號航母的甲板上發射。杜利特爾空襲打擊了從東京到神戶的目標,雖然損失很小,但日本受到了嚴重的心理打擊。

米高梅的專題片《東京上空三十秒》(Thirty Seconds Over Tokyo)頌揚了這次任務的危險和英勇。在這個場景中,當第一架轟炸機(由杜利特爾控制)從 “大黃蜂 “號上起飛時,扮演太平洋艦隊航母司令威廉-“布爾”-哈爾西上將的演員向突擊隊致敬。令人驚訝的是,該作品從未去過海洋;這個畫面是通過沃倫-紐科姆(Warren Newcombe)的Matte Painting部門的魔法創造的。由特效攝影師馬克-戴維斯(Mark Davis)在光學打印機中結合的元素包括在米高梅錄音室拍攝的表演者(一個帶有三個B-25模型的部分航母佈景),在工作室的戶外水箱拍攝的海洋元素,以及一幅Matte Painting(航母甲板的其餘部分和B-25戰鬥機中隊)。

《Thirty Seconds Over Tokyo》為沃倫-紐科姆和他的部門贏得了1945年的奧斯卡視覺效果獎。

Since You Went Away (1944)

當大多數戰時電影捕捉到戰鬥的殘酷和血腥時,這部大衛-塞爾茲尼克(David Selznick)的作品卻贊美了那些留在前線的人的挑戰和堅忍不拔的精神。該片最著名的鏡頭之一是一對年輕夫婦在火車站告別的場景。新手藝術家斯賓塞-巴格達托普洛斯(Spencer Bagdatopoulos)巧妙地完成了這幅Matte Painting,為演員羅伯特-沃克(Robert Walker)和詹妮弗-瓊斯(Jennifer Jones)表演的溫柔插曲提供了戲劇性背景。

塞爾茲尼克的中堅力量克拉倫斯-斯利弗回憶起這個場景的製作過程。”在塞爾茲尼克從演員那裡得到他想要的表演後,我們在另一個場景拍攝了人們的背景和他們的長影子。長長的影子是影片的一個主題,用來表現悲傷的情緒,比如這裡的男孩要去打仗。完成這個鏡頭的最後一步是把火車站天花板的Matte Painting放進去。那是Spencer Bagdatopoulos來到Selznick MP(Matte Painting)部門時為我做的第一幅畫”。

0 回復

發表評論

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
Feel free to contribut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